编者按:伊朗同学马秋泽是汉语国际教育学院高级语言班学生。他勤于思、敏于行。他学习课文《居贤遗作》后,深受雕刻大师居贤的故事触动,进而创作了“雕刻橄榄核的匠人”一文。该文刊登在《云南日报》2025年6月28日“读书”版,特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马秋泽(伊朗)
如果艺术是一个人呼吸的方式,那么为了生存,他会牺牲什么?当一个人的存在与他的创作紧密相连时,快乐与痛苦的界限又在哪里?这些问题将我们带入居贤的故事。一个在苏州石板小巷中,用颤抖而坚定的双手,将橄榄核雕刻成艺术作品的男人。他,作为最后一批橄榄核雕刻大师,不仅是一位艺术家,更是中华工匠精神的化身。
一个小小的作坊里,在浓烈的刺鼻气味和橄榄核木质香味的环绕中,居贤创造了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每一颗橄榄核都是一块画布,供他雕刻自己的灵魂。他用纤细的刀刃,在一颗橄榄核的表面上,刻画出小舟、静谧的人像,或是威严的巨龙。这些作品,在国际展览上令人目眩神迷。我想,这并非仅仅是技艺的产物,更是居贤的精神之作,它们还混合着生命与记忆的气息。他说:“没有记忆,橄榄核就没有灵魂,而我,也会失去生命的意义。”这句话并非辩解,而是一个男人的告白——将艺术视为生命。
然而,这种对艺术的炽热之爱,代价是什么?对居贤而言,雕刻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座通往创造力的桥梁;那是他的刀刃与橄榄核对话的瞬间,也是他感到自己真正活着的时刻。即使医生警告他,他的身体已无法承受长时间的工作,他依然继续雕刻。这并非出于固执,而是源于一种对“存在”的深刻渴望。对他来说,没有艺术的生活,就不是生活。当一个人的身份与他的创作融为一体时,牺牲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继续生存的唯一途径。
这种对自我的认知与承诺,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是一种将完美视为内在需求的天然选择。居贤的每一件雕刻作品,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他自身存在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然而,这条路让他与个人生活渐行渐远。与妻子的分离,在他的心上留下深深的伤痕。尽管如此,他们的爱从未熄灭。这份情感,在他的最后一件作品《西湖之舟》中,以永恒的形式显现:一艘仿佛在湖波上漂浮的小舟,舱内是两位年轻恋人,唤起他们在西湖畔度蜜月时的甜美时光。这件作品,作为礼物送给了他的主治医生庄医生,它代替他诉说着时间与分离也无法淡化的爱。
我是一名来自伊朗的留学生,在云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学习。中国的山水和文化让我着迷。由此,我特别留意那些身怀绝技的匠人的故事。在旅行途中,居贤的故事让我感动,也让我震撼。居贤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的叙述。它是一个民族的故事,它来自一个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和炽热的心,从历史深处崛起,创造灿烂文化与美好未来的民族。现代中国,以其摩天大楼、宏伟桥梁和令人惊叹的技术进步,映照出居贤手中闪耀的同一精神。那些日夜为打造更美好未来而奋斗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工人们,正是居贤创造杰作时所秉持的承诺的同行者。
居贤的精神,是一个艺术家和一个民族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用爱与承诺,塑造光明未来的呼声。他的故事教给我们,当一个人将全部身心奉献给某件事物——无论是艺术、爱情,还是更大的目标——他就能创造出超越可能边界的奇迹。居贤的遗产,不仅存在于橄榄核中,更在现代中国的心脏中跳动;每一个进步、每一座桥梁、每一项创新,都是他们用刀刻下炽热灵魂的回响。
撰稿人:马秋泽
二审:马 理
三审:李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