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云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报告(专业型)(2020-2021年)

作者: 日期: 2025-03-07 浏览次数:

一、学位授权点建设情况

2020-2021年,汉语国际教育学院根据《云南大学2020-2025年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方案》,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通过自我评估提升学位授权点整体实力,建立学位授权点质量动态监测体系”的评估工作要求,制定《云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项目任务书》,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积极开展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本学位点学科方向布局

多种渠道调研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建设和发展比较好的高校学位点建设情况,并通过线上与同行专家研讨,围绕云南大学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综合性、国际性、研究型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结合学院实际,进一步明确本学位点培养研究生的目标定位、特色。

1、目标定位

培养具有熟练的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学技能、良好的中华文化传播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

2、学科方向布局

1)汉语教育教学方向

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学科理论基础,以教学实践能力为核心,培养教学理论与实践能力并重、区域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为南亚东南亚国际中文教育培养高质量师资。

2)中华文化传播方向

以中华文化传播胜任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核心,侧重培养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中华文化传播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3)汉语国际传播方向

以汉语国际传播能力为核心,根据南亚东南亚汉语国际推广所需,培养胜任汉语国际传播的高质量人才,主动服务国家发展重大战略。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调入1位博士、副教授青年人才,7位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积极吸收其他高校本专业专家加入导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导师培训,落实导师工作职责,提高研究生指导水平。

(三)平台建设

1、以云南大学“双一流”大学建设为契机,申报《面向“两亚”国家留学生的汉语言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面向“两亚”的中华文化、云南特色文化传播体系建设》《保障来华留学教育提质增效的汉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三个综合性项目,以项目促进学科、学位点建设。

2、积极参与云南大学“一带一路南亚东南亚国家汉语推广基地”、孔子学院(课堂)建设,承担科研项目、本土师资培训项目和外派教师项目,并为研究生提供教学实践机会。

(四)人才培养和质量保障

围绕汉语教育教学、中外文化交流、汉语国际传播三个方向培养研究生,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制定和完善《云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及招生资格认定办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及分流实施办法》《云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开题规定》《云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开题报告内容及形式要求》《云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预审实施方案》《云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习规定》等规章制度,规范人才培养工作,保障培养质量。

(五)补短板,加强科学研究

目前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本年度共立项各类科研项目16项(优秀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1项),总经费66.9万元,是近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教师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3篇,1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核心课教材即将出版。

二、人才培养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教法

1、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采用“必修·牢固基础+选修·实际操作”的模式,在夯实学科基本理论基础上,选择多个方向的专业性、实践性强的选修课。课程设置包括四个模块,教学类课程,重视使用真实课堂影像资料、案例帮助学生发现、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职业能力;文化类课程,围绕“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导向,引导学生寻找文化传播的最优途径和方法;汉语传播类课程,重视结合南亚东南亚国家实际,加强针对性教学;研究方法类课程,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推进建立案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建成省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教学案例库”,为人才培养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课堂教学注重案例教学,教学实习环节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收集、撰写、分析案例,举一反三,帮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尽快进入“教师角色”。

(二)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1、2020年度-2021年度教师共发表教学研究类论文13篇,两位老师的3篇研究咨询报告获得上级采纳。

2、在完成云南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MTCSOL)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的基础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核心课教材·国际中文教学案例与分析》于2022年3月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三)突出专业硕士“应用”特点,强化实践教学

1、新冠疫情给学生赴海外教学实习带来很大影响,学院积极开拓多种教学实习形式,鼓励学生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赴海外实习;同时利用学校招收来华留学生规模大的有利条件,开展线上教学实习,严格课堂观察、试讲、线上教学等各实习环节工作,保证教学实习工作顺利完成。

2、重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利用学校招收来华留学生有利条件,让学生参与留学生公共汉语教学工作,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教学案例库”建设,10名老师带领13名研究生共同撰写65个案例,涵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二语习得、教学管理和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际6个部分内容;支持学生积极参加“汉教英雄会”、微课比赛、短视频教学竞赛等全国性国际中文教学比赛;举行课堂教学比赛、实习报告会以及征文比赛等,引导学生将教学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举办云南大学“理解中国”学术新人铸魂论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学术论坛,共收到国内多所高校研究生69篇论文,13位同学获奖;与孟加拉国达卡大学孔子学院共同主办“中孟语言文化交流营(第二期)”,26位同学得到教学实践锻炼;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国情,增强文化自信。

3、为学生举办4场学术讲座,开拓学生学术视野,提高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能力。

(四)海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学位点稳定地建立了4个海外教学实践基地,其中“云南大学缅甸曼德勒福庆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实习基地”2020年接收20名研究生教学实习,2021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暂停学生外派教学实习。另外三个实习基地“云南大学美国明德大学&CET 项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习基地”“云南大学泰·中友好文化传播公司泰国实习基地”“云南大学国际学院泰国Wang Nam Yen Witthaya kom School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习基地”,均受新冠疫情影响,留学生进不来、研究生外派出不去,海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受到很大影响。

(五)研究生考取资格证书情况

2020年研究生考取中小学教师资格证12人,国际中文教师证书1人;2021年研究生考取中小学教师资格证13人,国际中文教师证书7人,美国OPI普通话证书1人。共计中小学教师资格证25人,国际中文教师证书8人。

(六)学位点招生、毕业、授位、就业情况

2020年学位点共录取92名研究生(含1名推免生,国际学生6名),2021年共录取99名研究生(含国际学生10名)。

2020年毕业71人,授予学位71人;2021年毕业60人,授予学位60人。

2020年就业主要分布在中初等教育单位20人、高等教育单位5人、党政机关3人、其他事业单位5人、国有企业2人、自主创业6人、其他8人。

2021年就业主要分布在中初等教育单位22人、高等教育单位5人、党政机关1人、其他事业单位4人、国有企业2人、三资企业1人、自主创业5人、其他14人。年终就业率为92.75%。

(七)研究生国内赛事

鼓励学生参加云南大学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70周年论坛之“我与国际中文教育”征文比赛等校内外竞赛,15人获奖。

(八)奖助学金情况

2020年,国家助学金总金额111.48万元,覆盖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奖学金共6万元,省政府奖学金共3万元,学业奖学金53.5万元。

2021年,国家助学金总金额131.04万元,覆盖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奖学金共6万元,省政府奖学金共3万元,学业奖学金99.6万元,云南大学校友励志银杏奖学金0.6万元,奖学金覆盖率达到96%。

(九)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依据《云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0)开展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认真落实课程教学、教学实践、学位论文开题、预审、答辩等各环节培养工作。

1、招生环节中,强化命题质量,评分前对评卷教师进行全面培训,各环节严格按要求执行,不断提高生源质量。

2、入学后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培养流程和要求。

3、详细制定了论文开题的选题指导方案,开题报告写作要求,具体到各项目的具体撰写内容和格式。

4、制定了详尽的中期检查与分流淘汰方案,并严格执行。

5、制定实习方案并组织多位专家型教师为学生实习提供面对面指导。

6、建立预审机制,制定方案并严格执行,在学生论文送审前进行诊断性和指导性评审。

7、严格执行送审论文双盲制度。

8、成立院级教指委,负责所有培养环节的指导、监督、评审。

(十)管理服务、教学、科研支撑

学位点有1名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1名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1名负责学位点工作的教研室主任,1名研究生教学秘书,5名班主任,3名辅导员。

三、师资队伍

1、师德师风建设

通过全体教师大会、党支部活动等方式,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师德师风教育。

强化“一岗双责”,严格执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完善管理办法,在教师引进、课程建设、教材选用、学术活动等重大问题上把好政治关,强化思想引领,确保正确方向,严格落实“一会一报”和“一事一报”制度,管好意识形态阵地。

通过学习《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云南大学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考核实施细则》《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等规定,强调导师在科研、学生培养等过程中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始终坚守科学道德底线,抵御防范学术腐败。

2、教师队伍

目前共有导师51人,其中来自行业内的导师为41人,占比为80.04%。导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为44人,占比为86.27%。调入博士、副教授青年教师1人,7位青年教师在中央民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3、行业组织任职情况

2位导师担任云南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教指委委员,1位导师担任云南省语言学会副会长。

四、科学研究

(一)科研项目立项情况

2020-2021年科研项目共立项16项,分别为中央其他部委项目4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项、云南省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1项、云南省财政资金项目1项、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4项、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项、云南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1项、云南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1项、云南大学课程思政项目1项。

(二)科研项目结项情况

2020-2021年共结项8项,其中,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项、云南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MTCSOL)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1项、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项、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项、云南大学课程思政项目1项。

(三)科研经费到校情况

2020-2021年学院教师科研经费到校共66.9万元。

五、服务社会

2020年毕业研究生71人,授予学位71人;2021年毕业60人,授予学位60人。为国际中文教育培养了一批合格的教师和海外本土教师。

六、不足与短板

(一)汉语国际教育学科较学校其他学科,相对薄弱,急需提升学科水平。将进一步融入学校“双一流”大学建设,以双一流大学建设推动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和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提升学科水平,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师资人数紧缺、水平有待提高。将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外引内培”方式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水平,保障学科持续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汉语国际教育学院

2022年4月9日

一审:程涛

                               二审:陈芳

                                  三审:李湘云

 


联系我们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云南大学东陆校区

电话:+86-871-65033166(外联部 来华留学、游学咨询)

邮箱:sieynu@ynu.edu.cn(来华留学招生咨询)

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