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位点总体概况
(一)基本情况
云南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于2009年获批,招收中外硕士研究生。每年向国内外输送高层次国际中文教师和海外本土教师,2011年至2024年累计培养1323人,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师资支持,为中文国际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具有扎实的国际化办学基础,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和“留学云南”“留学云大”及云南大学“双一流”国际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培养目标
本学位点培养具有熟练的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学技能、良好的中华文化传播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中文国际传播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
(三)培养方向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的通知,“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名称更改为“国际中文教育”。根据新变化,学位点进一步优化培养方向,增设(国际学生)国际中文教师方向。
(四)学位授予标准
本学位点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修满规定学分,教学实习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者,经云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五)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本学位点目前共有在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325名,其中,中国籍学生276名,外籍学生45名。设立留学生国际中文教育推广专员,招生工作提质增效。2024年招收专业硕士117名,中国籍学生89名,外籍学生28名;2023级已招收103名专业硕士,中国籍学生91名,外籍学生12名;招生规模稳定发展且逐步扩大。2024年,申请学位的91名(85名中国籍;6名外籍)毕业生均顺利获得学位。
(六)研究生导师状况
本学位点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师资队伍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梯队结构和学缘关系合理。目前34名专任教师中,教授(研究馆员)9人,副教授(副研究馆员、副研究员)17人,高级职称26人,占比 76.47%。讲师8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有22人,占比64.7%。45-59岁中年教师10人,占比29.41%。其中有17人从美国、英国、韩国、印度等知名大学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占比50%。
2024年公开招聘3名博士,新增1名正高、3名副高,新增5名博士学位教师,师资结构明显改善,水平整体提升。
二、学位点基本条件
(一)导师团队
强化导师队伍建设,新增11名硕导,设置国际学生专项硕导,加强导师队伍管理。
(二)科学研究
学术强院科研展现新作为。实施学院科研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组织专门力量,支持、辅导教师申报各类项目。2024年组织申报各类项目25项,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校级科研项目10项,发表论文29篇,出版专著4部,2份调研报告获教育部相关司局采纳。加大科研支持力度,设立专门经费,支持师生科研和学术交流,科研意识明显增强。
组织申报国家级专项项目14项,获批教育部语合中心本土中文教师项目4项、南亚东南亚中文教育协作机制项目2项、省委国际技术援助专项1项等合计8项,已实施完成5项。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主办“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中文教育协作机制研讨会”国际学术会议,多方位推动学科发展。发挥“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作用,筹划出版“云南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知行丛书”,首期6本正集结出版。
学院从“请进来”“走出去”两个方面加强学院与国际国内学界同仁的互动,与20多所国内外高校建立密切联系,开展合作,支持学院师生外出学术交流累计50余人次,打造“力行讲坛”举办学术讲座20余讲,提升学院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影响力。
(三)科研支撑平台
本学位点主要依托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平台和“双一流”大学平台作为人才培养支撑。一是依托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平台。主动依托云南大学“一带一路南亚东南亚国家汉语推广基地”,参与孔子学院(课堂)建设,承担科研项目、本土师资培训项目和外派教师项目,为研究生提供全面成长成才的实践机会。二是依托“双一流”大学平台。以云南大学“双一流”大学建设为契机,申报系列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等面向教学质量提升的项目,以项目促进学科、学位点建设。
(四)专业实习与实践基地建设
本学位点建有4个海外教学实践基地:孟加拉国达卡孔子学院、孟加拉国南北孔子学院、伊朗德黑兰大学孔子学院和缅甸曼德勒福庆孔子课堂,积极参与孔子学院实习基地的志愿者实习项目。受缅甸政局影响,“云南大学缅甸曼德勒福庆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实习基地”于2024年10月更新为云南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孔子学院(课堂)实习实践基地。此外,2024年加强硕士生实习管理,修改实习管理办法,新建3个国内实习基地和7个国际实习基地,提升学生专业实践水平。
(六)学生奖助体系
本学位点研究生奖助体系逐步完善,注重制度建设,规范流程,努力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始终坚持奖学金奖优原则,激励学生潜心学习钻研、积极进取。制定《汉语国际教育学院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细则》、《汉语国际教育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及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学金评选补充细则》、《汉语国际教育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评选补充细则》等。由书记、院长担任评审委员会主任,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学工办主任、辅导员、学生代表等组成学院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审工作委员会。资助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学生,组织评审各类奖学金21次,1名研究生首获校级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评出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274人。资助体系方面包括研究生国家助学金、“三助一辅”津贴、临时困难补助、国家助学贷款以及基层就业国家资助等帮扶政策,覆盖面基本达100%。学院鼓励研究生参加“三助一辅”,通过“三助一辅”岗前培训的研究生均获得助研、助教、助管机会,在实践中锻炼个人能力和综合素养。
(七)管理服务与学生就业发展
学位点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动员、全员参与,为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指导与服务。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注重将职业发展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过开设就业指导培训、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求职技能。
毕业生兼顾自身兴趣与专业所长,从事本专业或与本专业相关行业。整体就业发展情况符合专业定位和国际中文教育人才的培养特色。至2024年底,就业率达94.12%,2024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全校前10,2025届毕业生落实率已达23%。
1.确保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学位点成立了以书记、院长为第一责任人,领导班子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就业工作方案,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通过专题会议、及时报告的方式不定期研究和部署就业工作。为每名毕业生都分别配备了就业导师,确保就业管理服务工作落到实处。构建学院“三位一体”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按照“研一强意识、研二明方向、研三早就业”工作思路,整体部署和推进学院就业工作,
2.及时研判就业形势
为及时准确了解学位点毕业生就业情况,每月两次分析学生的就业签约、升学、出境等动态情况。通过就业导师定期了解毕业生去向落实情况,及时解决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积极配合用人单位对我院学生进行政审、签约等相关就业流程。
3.积极开展访企拓岗
认真贯彻落实访企拓岗促就业的要求,学位点领导班子成员主动联系、积极走访用人单位,做好用人单位来访接待工作,为我院学生搜集专业匹配度高的就业岗位和就业信息。通过党政领导积极访企拓岗,充分发挥带头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示范作用,带动全体教师深度参与就业工作。
4.精准推送岗位信息
学位点专人负责国际中文教师招聘、中小学教师招聘、事业单位考试、高校招聘公告等相关信息,按专业收集、甄别和分类岗位招录信息。分管领导、辅导员、就业导师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单独沟通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推送匹配度高的优质就业信息近千条。指导毕业生使用网络招聘服务平台,多渠道获取网络招聘信息。
5.提供就业指导服务
安排就业导师,并督促就业导师一对一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帮扶和指导。就业导师与学生通过电话、微信、短信、邮件等形式进行帮扶,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和困境,及时给予学生就业帮扶、心理疏导。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活动,提升学生求职竞争力。先后开展了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高校辅导员等多期专题培训。
三、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
(一)生源质量持续优化
本专业招生对象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员,入学考试采用全国统考方式。全日制在校学习,学制为三年。2023 年,严格按照云南大学研究生院招生考试管理规定,积极开展招生宣传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2024年招收专业硕士117人,其中,中国籍学生89名,外籍学生28名。考录比逐年提高,生源结构优化。
(二)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学院共有专职辅导员3名,同时选配优秀教师、干部担任班主任,实行党委、支部、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的思政协同教育共同体,副书记领衔深入开展“理解中国”系列活动,共同讲好思政育人课。学院教师作为课堂主讲人,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教研周内,组织教师们分享课程思政案例,学院汇编成册。
(三)课程教学
1、增设《学术汉语》《汉语词汇教学》《汉语语音教学》《汉语语法教学》《汉语汉字教学》。
2、重点推进建立案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获批“国际中文教育”实践教学省级硕士研究生导师团队。
(四)实践教学及保障措施
本学位点充分创造条件,强化实践培养。支持学生各类学科竞赛取得新成效,4支团队晋级首届中国研究生国际中文教育案例大赛全国总决赛,入围数全国高校前三;获首届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总决赛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4名中外硕士获全国第二届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和优秀奖。
(五)导师指导和学术交流
制定、施行《云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研究生导师指导规范(试行)》。班主任根据《云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研究生班主任工作职责及相关规定》按月对师生交流情况进行监督、提醒,并报学院及时督促。
(六)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情况
不断加大导师培训力度,选派更多的导师到海外进行实践教学,提高“双师型”导师比例,积极选聘行业专家任“兼职导师”,实行双导师制,落实导师育人第一责任人制度,完善导师考评机制。
(七)学风建设及论文质量保证
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一是重点通过预答辩,强化论文预审;二是本学位点加强学院学术委员会、教指委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专博培育;三是确定“以生为本、严管厚爱、赋能发展”质保理念,建立学院、教研室、教师三级全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云大精神、追求卓越、知行合一”的优秀国际人才;四是探索成立”国际中文教育”教研室,打造院级-教研室(学位点)-教师三级建设体系。
四、学位点服务贡献典型案例
学位点积极参与恢复云南大学HSK和CTCSOL两个考点并推进建设,服务校内外中外考生。其中部分学生以教育实践的方式参与了该考点工作。“中文水平考试(HSK)”“国际中文教师证书考试(CTCSOL)”是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的国际标准化考试,在校国际处支持下,恢复重启。2024年,共组织HSK考试4次,服务来自巴基斯坦、俄罗斯、捷克、也门等17个国家130名校内外考生;举办CTCSOL考试3次,服务省内外考生1000多人次。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学院发展空间场地、条件平台和留学生住宿条件亟须改善,环境育人亟待加强。学院师资队伍还需扩量提质。
一审:程涛
二审:陈芳
三审:李湘云